2014年11月11日 星期二

去勢、除角

在進入肉牛牧場工作之前,於超市購買肉品時,其實你我皆抱持相同看法。
對於眼前所陳列的商品,它的出現認為是理所當然。
至於養育、運送、屠宰等的過程,不需列入頭腦的理解範圍。

學校不教。反而分科分系,各有各專業,非自己領域的事物不碰。
出了社會也一樣,在自己的崗位,發揮所學專長。
在資本主義社會下,各司其職,能提升組織的整體效率。
一切看起來都很美好,一切聽起來都很不錯。
試想一首曲子,若只重覆兩、三個音的話,
是否讓人感到單調而無趣呢?我想人也是相同。
多留意身邊事物,它們都不是你所想的那麼地天經地義。
多去嘗試瞭解,說不定還能提高該產業的水準,進而使全民都受惠。

若有時間的話,可以閱讀天下文化出版的「畜產專家也敢吃的好肉好蛋」,作者為廖震元
書中指出:臺灣消費者執意選購溫體肉,觀念停留在千年前的北宋
因為在清明上河圖裡面看到的攤販與宰殺豬隻的情況,
跟現今消費者對購買肉類所認知的水準相去不遠。
仍認為要買溫體、甚至現宰的肉類才比較新鮮放心,
對於現代肉品的檢驗與冷藏、冷凍科技亳無概念。
實際上,所謂的溫體肉是死屍10個小時沒冰,而賣給消費者的肉
之所以會造成此現況,因部分消費者食安觀念完全沒有跟上時代腳步的關係,
繼而以消費行動大力支持所產生的結果。

回到正題,如果你是第一次觀看流程的人,大概會覺得很慘忍。
但是,此項作業無論對於牧場管理者、消費者而言,皆是必要的。
也許你的頭上會出現問號,為何要去勢、除角?必要什麼呢?
1.去勢後,無法分泌性賀爾蒙,進而肌肉生長不發達,肉質就能較為柔軟。
2.除了口感之外,還有減少牛肉的腥味。
3.因是圈養的關係,除角後,可避免牛隻打架的所造成的傷害。

這可是小公牛必經之路,猶如男生歷經當兵,登大人一樣。
這也是為什麼被閹割過的乳公牛,那麼害怕人類的原因。
作業時間點是從家畜市場購買後大約13周左右。
歷經導入至牛小屋10週,移動到離乳舍,再讓牛仔們3週左右適應新環境。
假如是酪農戶的話,大多會請外面專業技術士或者是獸醫執行。
但是,對於小有規模的牧場而言,因成本考量,幾乎由工作人員一手包辦。
整個流程如下圖所示。最有效率人數為四人。每一步驟各有一人負責。

這也是新人的最先的工作。如何以最快速套捕到小牛,其實比想像中的還難。
用繩子套住牛頭後,有技巧地將牠引導至鐵欄處。
牛被你抓,牠也會想辦法逃走。而且,牛頭會轉到你不好抓的角度。
有時譙個半天,你變得緊張,小牛們比你更緊張勒。
將繩頭一端遞給欄外的夥伴,移至牛隻後方,
抓起牛尾巴將牠身體往前靠,以利於另端的人綑綁作業。
捕捉重點在於,迅速又能不讓牛仔情緒起伏過於太大。

接下來就是要將牛仔以繩固定於鐵欄。
這也是新人可做項目,其他的作業則需要經驗與技巧。
尤其是去勢,沒做個3、4年的功夫,面對那兩粒,可使不出什麼武功。
綁縛的鬆緊程度,影響牛隻跟作業者。
若太鬆了,對受除對象及除角者而言,都是危險。
因為牛頭的轉動,會讓作業者觸碰到除角器而燙傷,
牛也會掙扎而痛苦,因此是個馬虎不得的工作。

至於,去勢一直是前輩專屬工作。
只看到他手拿著似剪刀般的工具,但刀面在前端且成三角狀。
朝私密處一剪,用雙手一擠,將蛋蛋給弄出來。
傷口處噴上優碘,即進入到下個階段。

若牛對時間有認知的話,除角所經過的每分每秒,
可說是度秒如年。因此,說是酷刑也不為過。
如同拿取鐵烙燒燙皮膚般,利用高溫將牛角組織細胞給燒死,
進而讓它無法生長。因蛋白質碰上熱度,會散發難聞氣味,
類似燒焦味。因此需要戴上口罩,以免接觸太久,另人頭暈嘔吐。
這絕對不是什麼輕鬆差事,再加上需操作除角器,另隻手按壓牛頭固定,
其相對體力消耗量大,一隻接一隻,搞得牛與人一樣累得喘吁吁。

我僅體驗過一次除角作業,看著牛兒臉部表情和口中發生來的聲音,
並說道:「感覺自己好像在做什麼壞事似的」。
前輩回道:「你得要好好記住,你說出這句話,當下的感覺」。
其實,後面是省略了:「再做多次點,你就會麻木,覺得這並沒有什麼了」。
我細細地品嚼五味雜陳的心情,收拾處理完畢的工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